冷暖商情logo

如何在「公园城市」TRUE见理想建筑?

来源:美的楼宇科技2022-10-18

 2022年11月25日-26日,国内首个楼宇科技领域的数字化峰会——第二届“楼宇科技TRUE大会”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。大会前,美的楼宇科技联合建筑人文媒体【一言一吾i-Talk】,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“TRUE见理想建筑”巡回沙龙,探讨不同城市气质与建筑之间的融合和连接,启发大众对建筑与科技关系的深入思考。

 

 成都是国内首个以「公园城市」为理想的城市。从2018年至今,这座城市在保有自己松弛安逸文化特质的同时,越来越亲近自然,适宜居住。在「公园城市」的愿景下,成都的市民生活渐渐与绿色相融,人本价值也蕴藏到了城市发展的逻辑之中。

 

 在公园城市中,围绕理想建筑的讨论也从未停歇。10月15日晚,美的楼宇科技×一言一吾i-Talk来到成都方所书店,特邀美的楼宇科技研究院院长孟涛、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刘艺和时地建筑创始人、主持建筑师李烨一起,从自然、宜居、智慧三个方面探讨:如何在公园城市打造理想建筑?

 

 

 NO.1

 自然理想

 

 提及公园城市的自然理想,我们首先想到的词是“融合”。一方面,是自然与城市的融合。自然和城市本来是两个相对的概念,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,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调和,让城市拥有更多绿意,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。另一方面,是建筑与人的融合。建筑空间离不开人的使用,规划中需要放置人类学视角,让空间的使用因为人的习惯和人的意志,逐渐形成舒适自然的生态模式。

 

 建筑师刘艺近年来一直在参与成都「公园城市」的建设,他带来最新作品「成都市当代艺术馆与人文图书馆」。这座建筑位于成都天府艺术公园内,绿色的坡顶模糊了自然与城市的边界,也形成了一道人工的屏障,阻隔了城市的噪音和杂乱的视线,形成了一种山的意象。

 

 虽然在设计中考虑到了自然的引入,刘艺依旧感叹自己的很多作品是在城市里,只能做到一种小规模的“罐装自然”。好在公园城市的概念被提出,成都修了很多的绿道和公园,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未来的“生态基底”,我们能在这里不断地做加法,去填很多文化活动,拓展更多可能性。

 

 相比之下,李烨在彭州小石村的改造项目拥有更好的生态基底。在设计「龙门·柒村艺术设计中心」时,李烨考虑到这个空间的功能不同于周边的民居和厂房,需要有一种昭示性,但又要与自然产生协调。他利用了类似山脉河流起伏的曲线形状,与环境形成一种对话关系。技术上,曲线屋面通过最小的数字化的预制去实现。材料上,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和当地材料。通过大玻璃,人们可以看到里面发生的事件,具有较强的社区感。

 

 孟涛则分享了美的楼宇科技在广东佛山顺德打造的「和美术馆」案例,在安藤忠雄设计的这座极具精神性的空间背后,智慧楼宇的融入则承担着保护艺术品、提升人的观展体验、节能减碳等责任。孟涛表示,虽然这座建筑的体量不大,仅8000多平方,但它在设计中需要统筹的系统非常多,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。

 

 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作为一种技术的介入,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矫正工作,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手段,创造了一个运维系统,在环境温湿度、安保、消防、人流量检测、用电量等各个方面来确保美术馆的运转,也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近乎于自然界的一种和谐的氛围。

 


 

和美术馆智慧运营中心

 

 NO.2

 宜居理想

 

 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向往,「公园城市」提出要科学地统筹城市与自然的关系,优化人的生活细节。公园城市的理想建筑,更需要从人的体验角度出发,不局限于提供一片绿地,而是将不同功能的文化设施带到公园中,丰富市民生活。

 

 天府艺术公园是一个典型,它通过改造把城中村变成了公园——将美术馆、图书馆放在公园里,周边还将配套10万平米的艺术街区。刘艺设计的天府美术馆犹如公园湖畔一朵绽放的白色花朵,大屋檐实现了对雨水和日照的控制,曲度设计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。美术馆是公园中的展品,公园也是露天的“美术馆”,艺术与自然的藩篱被打破。刘艺表示:“当下人们的日常体验都是从手机屏幕上去获得的,所有的人生经历和阅历,我们的喜乐都集聚到一个小小的屏幕。我希望美术馆空间是一个让你去超越日常感知、获得一些新的体验和想象维度的一个地方。”

 

 优秀的空间总是相似,位于佛山顺德北滘镇的和美术馆,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一个地区的“气场”。“作为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城镇,北滘原本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制造、挣钱的地方,和文化艺术没有多大关系。但因为和美术馆的存在,这里的整个气息被扭转了,很多人专程到访,打卡分享安藤忠雄的建筑。‘打工人’也有机会从日常工作中抽离,走入美术馆,浸润在文化艺术当中”,孟涛感叹这种跨界的必要性。

 

 建筑空间确实对人的心态和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。李烨在小石村运用了大屋檐的设计语言,也出于类似的考虑,大屋檐下聚集着打牌唠嗑的村民,让他们回归到乡村原初的生活方式。小石村的房子已建成5年,李烨多次重访,发现村民一直很用心地去维护它,让空间成为村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李烨说:“建筑是被人们日常使用的,比起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,空间给社区带来的幸福感会更多一些。我也希望建筑空间能真正成为社区文化生长的土壤。”

 

 除了建筑空间之外,美的楼宇科技也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关怀人,创造更宜居的环境。孟涛表示:“技术手段也会影响生活方式,技术是服务于人的。美的楼宇科技正在做的,是基于设计师视角和用户视角,去预判一个空间的舒适度。比如我们希望用户在这里能感受到怎样的温湿度、冷热程度、空气指数、噪音水平等。”通过IT技术手段和一系列的传感器,智慧楼宇能够监测到人的感受,但人们却不会意识到智慧楼宇的存在,这种润物无声的关怀,就是数字化的意义,它能更好地服务人,让空间变得宜居。

 

 NO.3

 智慧理想

 

 成都自古以来就重“规划”,张仪筑城,李冰治水,都善于判断自然条件,运用科学原理。「公园城市」中,智慧化的理念在规划之初就已摆上议事日程。在建筑领域,智慧建筑的出现,则更好地帮助一座公共空间、办公大厦、购物中心等建筑,从环保低碳、人文关怀、风险预判等各个角度来提升人的体验。

 

 

 孟涛的新书《数智融合:楼宇智慧化转型之路》是一本认识智慧楼宇的入门读物,集结了大量智慧建筑的实践案例。孟涛认为,智慧建筑是艺术跟技术的结合,是一个交叉学科,所以称之为“数智融合”。他与团队最初的愿景之一,是想要打破传统建筑学与信息科技的沟通壁垒,探讨如何一同去推动行业的发展。通俗而言,智慧楼宇就像手机中的iOS或安卓系统,起到的是一个软件体系的作用。建筑空间如同智能手机一样,需要一个服务于人的软件体系,让空间的运维满足空间中人的需求。

 

 孟涛表示:“这本书的发端,并不是要解决什么,也不是要描述什么,重要的是把楼宇科技创新者们的思维逻辑呈现给大家。这是一本‘在路上’的书,它并非终局。当下楼宇智慧化还处于早期阶段,美的楼宇科技是其中的先行者,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科技与空间的完美结合。也希望计算机系和建筑系的人看了之后,都能有所触动,有所启发。”

 

 李烨则表示,智慧化意味把问题解决地不留痕迹,不再产生其他问题。不论是建筑师的人文创作还是智慧楼宇的技术考虑,目标都是相同的,都会让社区变得越来越幸福,世界越来越美好。

 

 “幸福感虽然很难被量化,但可以被反馈。比如人们愿意在空间里多呆,或者在这里睡得更香,在这里笑的次数比别的地方多……某种程度来说,我认为理想建筑取决于人们的幸福感。”孟涛总结道。

 

 「理想建筑」在不同的城市,会TRUE见不同的未来。我们的讨论也将在不同城市持续展开。


如何在「公园城市」TRUE见理想建筑?-冷暖资讯-冷暖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