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暖商情logo

威乐集团CEO:中国一直是德国可靠的合作伙伴

来源:威乐水泵2025-11-10

 

“德国必须清楚自身立场,面对现实政治的严酷环境。这一事件揭示了机遇、风险和依赖关系,同时提醒我们:中国一直是德国可靠的合作伙伴。我们应竭尽全力保持这一合作关系的稳定延续。”

——Wilo集团(Wilo Group)总裁兼全球首席执行官Oliver Hermes

 

 

2025年11月3日,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应德方请求,同德国联邦外长约翰·瓦德富尔通电话。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,王毅外长表示,中德历史文化、社会制度不同,存在差异不可避免,双方应坚持沟通对话、增进了解、消除误解、巩固互信,但不应搞“麦克风外交”,不能搞违背事实的无端指责。

 

瓦德富尔是德国基民盟(CDU)政治家,被视为希望以“利益导向的务实”外交风格取代前任外长的道德说教式言辞。然而此前,在柏林日德中心成立40周年的致辞中,他却对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——中国,进行了预防性的训诫。

 

这位德国外长的分析有何依据?没有。瓦德富尔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,德国高度依赖与中国的贸易。经过数十年的经济相互依存,中国完全有理由期待与德国建立平等、互信的伙伴关系。正如中国外长所表示的,中德关系发展的重要经验是相互尊重、行动指南是合作共赢、正确定位是伙伴关系。中德作为两个大国和重要经济体,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,符合双方利益和各方期待,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。

 

德国离不开中国


冷静地审视事实,我们也会发现德国是多么依赖与中国的伙伴关系。中国的稀土开采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%,加工量约占90%。中国在金属和许多其他原材料的全球供应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。这一局面不仅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。在德国萨克森州也有稀土储藏,但几乎无法进行经济开采。

 

时至今日,没有重要的原材料,一切都无法运转。在现代科技社会,几乎每一种支撑科技发展的关键部件都离不开稀土。从电动机到数据中心: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原材料,交通革命、能源转型和正在加速的人工智能浪潮都不可想象。对于德国这样的国家来说,要想不被“全球南方”的发展彻底甩在身后,就必须完成这些巨大的转型进程。以中东为例:沙特阿拉伯、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正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,力图成为全球科技领导者。

 

因此,西方不仅离不开稀土,更离不开中国这一供应方。即便理论上可以寻找替代方案,对中国的依赖仍难以根本减少。我们决不能被过去三年的保护主义倾向所迷惑。我们仍在经历地缘经济转折的影响,这是地缘政治转折的直接后果。昔日的同盟如今四分五裂,跨国合作已然重新布局。贸易壁垒、域外制裁、技术禁运是出于政治原因导致的供应链脱钩的结果,其极具挑战性的目标是重组供应链。但这一政治计划注定难以实现,全球化不可能逆转。供应链脱钩为时已晚,世界早已相互交织、密不可分。

 

这一相当简单的经济认知也可从数据中得到证实。世界贸易组织(WTO)预测,今年全球贸易将增长2.4%,创历史新高。全球经济界对政界提出的保护主义主张基本不买账。

 

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德国都离不开中国。然而,值得联邦外交部长深思的不仅仅是这种依赖性。我们会以同样的方式与美国打交道吗?显然不会。基于跨大西洋传统,德国对美方仍保持高度信任,也包括其对华政策。美国是我们的重要伙伴。但德国往往只看自己希望看到的部分:寄希望于德美关系能在某个时刻恢复到特朗普上台前的状态,却未充分评估美国对华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。如果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中失利,德国也将随之遭受损失——无论是原材料、资金、安全,还是中国这一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可靠的合作伙伴。德国不能在重要问题上存在“单眼视物”的局限。

 

德国需要一套完整的地缘战略


德国缺乏明确的地缘政治定位。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的事情,德国却多年持续上演:缺乏战略。德国必须厘清机遇与风险的复杂关系——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地缘政治战略!一旦战略思考完成,衍生出其他功能性策略将顺理成章。正如这篇文章中已经明确指出的,最为紧迫的领域之一就是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保障。

 

具体而言,德国需要一套充分考虑到地缘政治力量分配的功能性采购战略,确保德国关键基础设施和未来技术所需的重要原材料供应。这是因为我们知道,有复杂系统的经济体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的端到端的独立性。

 

问题显而易见。哪些原材料当前已经具有战略意义,哪些原材料在未来将尤为重要?供应风险有多高?德国自身拥有哪些原材料,又在哪些方面依赖进口(自主开采还是购买)?既定进口国存在哪些供应风险?通过系统的战略分析,不仅可以形成多元化的(原材料)采购战略,还能为现实可行、利益导向的对外经济政策提供指引,从而保障德国的经济主权和国家繁荣。

 

在执行层面,这些战略思考应体现在贸易协定和国际伙伴关系中。组织这些伙伴关系至关重要:旨在将欧盟国家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紧密联系起来的“全球门户”倡议等计划无法奏效,因为与美国和中国的互联互通战略相比,这些计划起步太晚,而且资金投入不足,官僚化严重,且并未建立在真正与合作国平等对话的基础上。任何把潜在合作伙伴划分为“好”和“坏”,都是在犯错误。以指责的方式行事无法建立桥梁。

 

这又把我们带回到约翰·瓦德富尔的问题上。战略制定应从总体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出发,延伸至功能性采购战略,并落实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。前提非常明确:德国必须清楚自身立场,面对现实政治的严酷环境。这一事件揭示了机遇、风险和依赖关系,同时提醒我们:中国一直是德国可靠的合作伙伴。我们应竭尽全力保持这一合作关系的稳定延续。

 



威乐集团CEO:中国一直是德国可靠的合作伙伴-冷暖资讯-冷暖商情